金光明經加油站(五)

【日常老和尚開示《金光明最勝王經》摘要 (九)】

〈分別三身品〉雖然不是很容易懂,但是透過其中的兩個譬喻,我們或許稍微能夠窺見如來甚深的境界。
  
首先,佛菩薩要救度的眾生這麼多,他們會不會忙不來呢?又有哪些眾生會被佛菩薩救到呢?我們先來聽老和尚為我們講第一個譬喻。
 
「復次菩薩摩訶薩。入無心定依前願力。從禪定起做眾事業。如是二法無有分別自在事成。」
不但是佛,就是菩薩進到無心定中,他的心不起一念,卻能夠從這個地方做種種事業,「無有分別自在事成」,不要去分別,而能夠像他所願望的,自在成就種種事情;佛陀,當然更是如此,因為他究竟圓滿。
 
「善男子。譬如日月無有分別。亦如水鏡無有分別。光明亦無分別。三種和合得有影生。如是法如如如如智。亦無分別。以願自在故。眾生有感現應化身。如日月影和合出現。」 
 
譬如說,太陽底下或者月亮底下,光明照得很亮的時候,前面有一潭水,就像一面鏡子,那個時候我們看見水上有日或月的影子,那個影子是由於日月、光明,和那個水而現起,但是那個水本身不會想「哦!我要現一個鏡子」,日月或光明也不會這樣想;這個三個當中,絕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有這個念頭,「我要現一個影子」,可這個影子,卻是影現出來了。這個法如如,就這個事情是「法爾如是」,就這個樣;能夠如理如量、圓滿地認識達到成就,這個叫如如智。我們凡夫在虛妄分別當中,所見的都是錯亂的,一旦你能夠轉識成智,也就會有這個功效。所以只要眾生「有感」,自然而然相應的化身就現出來,就像前面水面會現出日月影子一樣。
 
所以,我們造怎樣的業,佛陀他就怎樣的「應」,所以眾生所看到的,無非都是自己的業所現出來的。我們看得見的是化身,法身不是我們看得見的,我們看得見的化身,儘管是千差萬別,實際上他們的本地風光跟法身是無二分別,這是由於我們的業所相應的,如果說我們的業有問題,那就會看到他有問題!他本身有沒有問題啊?就像阿難看見佛還有吃馬麥很不忍心,但是佛有沒有吃馬麥?沒有。阿難吃了一口佛缽中的馬麥,發現佛吃的是天廚妙供。實際上這是因為阿難對佛陀的景仰,所以他吃到天廚妙供。如果叫提婆達多來吃,他吃不到天廚妙供,你相信嗎?堤婆達多為什麼吃不到?很簡單,就是他的業。阿難尊者一心一意為著佛,他就吃到了。換句話說,這個地方還是什麼?「感應」兩個字。你有什麼「能感」的,就還你什麼「能應」的,而他的本地風光是法如如。法就是這個樣,「空緣起」啊!好簡單。所以你始終把握住這個「空」,但是這個「空」不是沒有,是「緣起相」。

第二個譬喻告訴我們,到底三身彼此的關係是什麼呢?
 
「譬如有人願欲得金。處處求遂得金礦。既得礦已即便碎之。擇取精者爐中銷鍊。得清淨金隨意迴轉。作諸環釧種種嚴具。雖有諸用金性不改。」

現在我們要求的就像採金礦一樣,是聞思相應的境界,再經過修煉的話,也就是淨除遮障以後,你就可以做出「種種嚴具」,這些是表示什麼?就是化身、應身;「金性不改」就是表示法身。

【金光明經感應記(五)】

【金人入夢】
隋朝的彦琮法師是趙郡柏人,也就是現今的河北省石家莊地區。法師俗家姓李,少年時即顯示出聰穎好學,記憶力過人的特質。十歲出家,十四歲時宣講《大智度論》而名噪一時。 
 
開皇年間,隋文帝欲東巡天下,備受朝野尊崇的彥琮法師亦受詔伴駕東行。當時總管河北一帶的晉王楊廣(後為隋煬帝),早已聽聞法師的雅名,心想:「如果能邀請到釋彥琮法師為大眾講經說法,豈不是一件利益蒼生的美事?」,於是向隋文帝上書希望能迎請法師說法,文帝迎請後,法師欣然應允為大眾講授《金光明經》。 
 
期間,法師駐錫於鎮守太原的秦王楊俊的府邸中,有一天晚上法師夢見一個容貌莊嚴,全身金色,高三丈餘的魁梧金人。金人手裡拿著一個精美的玻璃酒碗,裡面裝著甘美的醇酒,對著法師說:「這是賜與你的,你可以喝。」法師思及戒律中不可飲酒,便再三恭敬的辭謝。 
 
醒來後,憶起昨夜的夢境正覺得奇怪,「不知道夢中的金人是從哪裡來的?又為何賜與醇酒?」思忖間,抬頭看見秦王平時所供奉之佛像才恍然大悟,竟與昨夜所見之金人相貌無二無別,想必是因之前講授《金光明經》的功德,才感得世尊夢中示現,並藉由夢中的境界考驗自己持戒的修為,就像一位親切的老師,時時關照著弟子的學習,於是法師內心對佛陀生起了無限的虔誠與感動。